緬懷文章-張家驤
經國先生與我
 
經國先生和榮民
張家驤
經國先生於民國前二年農曆三月十八月出生,今年國曆四月十三日,是他的百歲冥誕。緬懷一代偉人的畢生勛業,令人崇敬感念不已,特別是他對榮民弟兄的關愛和照顧,一直到今天,每一位退除役官兵,對老主任委員的恩澤仍然銘感在心。

社會上對功在國家的退除役官兵,都稱呼為榮民。榮民這個稱呼是怎麼來的?當年在輔導會工作的朋友都知道,代表榮譽和尊崇的榮民這兩個字,是經國先生擔任退除役輔導會主任委員時,賦予每一位退除役官兵的。關於這兩個字的來歷,經國先生曾經解釋說﹕「榮民,就是因為過去為國家流血流汗,作戰所帶來的光榮。今天他們退役了,變成了榮民,為使他們保持過去的光榮,使全國人都尊敬他們,所以這兩個字不是隨便加上去的,應當多向榮民解釋,我希望大家想一想,怎樣去訓練和教育我們的榮民,成為一種優良的榮民典型。他今天年老了,殘廢了,不管衣服如何的破舊,但要洗乾凈,穿整齊,走路要有規則,談話要溫和,待人要有禮貌,人家看到榮民來了,大家都敬重他們,招呼他們。」

回憶民國三十八年,政府遷到台北以後,處境非常困難,財政極為拮据,一直到第二年三月老總統復職,情況才慢慢的改善。大陸挫敗之後,政府開始整軍,但是當時政府實在太窮,國民所得只有五十美元,對外貿易不到三億美元,維持六十萬國軍的日常開支,即已捉襟見肘,那裡還有錢辦理官兵退除役?好在老總統復職後,美援來了,美國並且同意一次撥給我國四千多萬美元,作為支付退除役所需的費用,在當年四千多萬美元,可是一個很大的數目,經國先生就拿這筆美援,為國軍退除役官兵做了很多事情。

特別是經國先生將這筆退除役美援專款,作了兩項具有前瞻性的規劃,一個是開闢中部地區的東西橫貫公路,一個是興建極具規模的榮民總醫院。

興建榮民總醫院是沒有話說的,開闢中部橫貫公路跟榮民有甚麼關係呢?

談到這一點,更加顯示了經國先生的高瞻遠矚,美國方面很尊重經國先生的意見。台灣東西兩岸,中間隔了一系列高山,交通聯絡很不方便,因此興建橫貫公路實在太需要了,問題是中央沒有經費,省政府也沒有錢,經國先生便把這個責任扛了下來。

事實上這是一舉兩得的事,興建中部橫貫公路,不但可以加強建設繁榮地方,而且也可使退除役官參與地方建設,解決他們退伍後的工作問題。在探建的過程中,經國先生親自測量,親手策劃,當時經國先生只有四十多歲,他親自探測中部橫貫公路的路線,真正是攀山越嶺,開天闢地,輔導會只用了一部份美援經費,就把這個任務完成了。

日據時代,日本人也想闢建這條翻山越嶺的道路,可是他們不敢做,因為要穿越崇山峻嶺,實在太困難了。

台灣光復後,省公路局本來也打算修建,但是因為沒有錢,行政院批復「緩議」。

橫貫公路修好了,輔導會就把參與修路的退除役官兵,安置在路旁的土地上,他們在高山上開墾,栽培果樹,種植高冷菜蔬,今天的梨山,武嶺農場,福壽山農場,不但成了觀光勝地,而且為地方增加收入,帶來了繁榮。

至於建設規模宏大的榮民總醫院,更是當務之急。當時台灣只有一個較有規模的台大醫院,政府遷台後,突然增加了六十萬國軍官兵,榮民總醫院的興建,不僅解決了榮民就醫的問題,而且在提高台灣地區的醫療水準方面,榮民總醫院也做了極有貢獻的推動的火車頭。

經國先生對榮民的關懷是無微不至的,他常常勉勵輔導會的工作同仁,要本著熱忱和愛心,就如同照顧自己的叔伯和兄弟一般,在公正無私的大前提下,為他們解決困難。要使他們「壯有所業,病有所醫,老有所養,學有所用。」在輔導會工作了八年,當經國先生離開時,對榮民弟兄說﹕「我永遠不能忘記榮民弟兄們勤苦堅毅的精神和忠厚樸實的態度。」他又說:他很高興看到許多榮民弟兄己經成家立業,而且大部分是與本省同胞結成姻緣,這更促進了各地人民情感的交流,他特別強調:大陸與台灣原是不可分割的整體,全國各省的同胞都是自己的一家人!

民國七十六年,經國先生宣佈台灣人民可以回大陸探親,實際上這是為退除役官兵設想,在台灣的幾十萬大陸老兵,最大的痛苦,就是海峽兩岸斷絕了來往,每個人都有「有家歸不得」的痛楚,兩岸人民交流後,使他們可以看到分離半個世紀的親人,儘管百多萬人次的老兵進入大陸後,看到的大陸同胞,在生活上落後台灣將近半個世紀,因此這些老兵回去大陸定居的寥寥可數,但是榮民對經國先生的德懿卻永記在心!

資料來源:青年日報